如今,走进一家商场,十有八九能看到“主题展”:一个热门IP、几面背景墙、一个打卡点——人们拍完照就走,停留不过三分钟。热闹是有了,但客流留不住,消费转化低,品牌方也难言满意。
展览的意义,真的只是“拍照背景板”吗?
远昊文化给出的答案是:主题展,可以是内容的载体,是情感的连接器,更是商业空间的“流量中枢”。
他们不做“一次性装置”,而是以专业策展能力,将IP、文化与空间深度融合,让每一次展览,都成为可传播、可消费、可延续的综合体验。
从“看展”到“入戏”:打造沉浸式情感体验
远昊文化的主题展,首先追求的不是“出片率”,而是“代入感”。
在“//愛與光的未來//小王子75周年新绘本展”中,他们没有简单陈列画作,而是重构了故事中的经典场景:
用曲折的展墙模拟“书中翻页”,观众仿佛走入小王子的书页世界;设置“点灯人星球”互动装置,观众按下按钮,灯光缓缓亮起,还原原著中“我守时点灯”的孤独与浪漫;在“玫瑰花园”区域,观众可留下明信片,盖上专属印章,写下给特别之人的祝福。
一位观众在留言簿上写道:“我蹲在那个小小的星球前,突然就哭了。它让我想起小时候读这本书的感觉。”这种情感共鸣,是普通快闪难以企及的深层连接。展览不再是“看”,而是“经历”。
从文化到商业:让传统IP“活”在当下
远昊文化擅长将传统文化IP转化为现代人愿意参与的主题展。
在“紫禁宫匠·故宫经典服饰篇”展览中,他们提取清代服饰纹样,结合现代审美,设计外包装与文创产品,现场展示金漆镶嵌、花丝镶嵌、雕漆等非遗工艺。观众不仅能看,还能通过投影了解纹样背后的历史典故。展览落地成都龙湖上城天街,为期一个月,有效吸引家庭与文化客群,衍生品销售表现稳健,商场整体客流环比提升明显。
更进一步,在“传统文化重逢牡丹亭主题展”中,远昊构建了杜丽娘的闺房、柳梦梅的卧房、杜家花园等沉浸式空间,结合影像、表演与售卖区,让观众“走进”《牡丹亭》的梦境。这不仅是一次文化致敬,更是一次传统美学的当代转译。
从单点到多城:主题展的“可复制性”
远昊文化的主题展,不是“孤本”,而是具备可迁移、可迭代的模块化能力。以潮玩IP“哦崽”为例,远昊文化策划了“奇梦环游”全国巡展:
2024年4月,首站在上海EKA天物铜堡启动,融合艺术装置与限定发售,吸引大量潮玩爱好者;
2024年11月,第二站落地北京隆福寺美术馆,调性更偏艺术化,与在地文化融合;
2025年4月,第三站进入上海CP静安,面向都市年轻群体,强化社交属性。
同一IP,根据不同城市、不同空间属性调整内容侧重,实现“一展多用”,极大提升IP的商业生命周期。
从展览到生态:不止于“展期”
远昊文化的主题展,往往在活动结束后仍持续产生价值。
在“物墟市集潮流艺术展”中,他们联合艺术家、设计师品牌打造市集+展览+DIY体验的复合形态,活动期间总曝光超200万+,KOL发帖量超100篇,小红书、得物等平台相关内容超300条。
更重要的是,活动为上海西岸AIPLAZA打上“潮流文化地标”标签,后续多个品牌主动接洽入驻,展览成为招商的“软名片”。
在“BCC国漫庙会”中,他们邀请《原神》《盗墓笔记》《代号鸢》等IP设立主题日,结合舞台剧、Cosplay签售、非遗体验,打造“国风+二次元”的复合场景。成为十一期间北京年轻人的热门打卡地。
结语:主题展的未来,是“内容+空间+运营”的共生
远昊文化不做“装饰性展览”,而是作为主题展的全程操盘者,从内容策划、空间设计、宣发推广到衍生开发,构建完整的闭环。他们证明:
一场好的主题展,不该是“拍完就走”的背景墙,而应是让人愿意停留、参与、分享,甚至反复回来的“文化现场”。当别人还在为“怎么引流”发愁时,远昊文化已经用一个个扎实的主题展,让IP活起来,让空间热起来,让商业持续运转起来。